2024年11月21日下午,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智能电子与系统研究院院长郑立荣教授应邀出席“名师讲坛”,为我校六年级学生及来自义乌市望道中学、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淄博市博山中学、临沂实验中学、贵阳华麟学校、云南省永平县思源实验学校的师生们呈现了一场主题为“类脑智能与人工大脑”的学术讲座。
郑教授首先向同学们分享了个人经历,他称之为“充满激情的学生时代”。自2001年成为了一名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青椒”起,郑教授就正式迈入漫漫科研路,随后,工作出色的他很快获评正教授。在2010年,郑教授回国发展,他认为在中国可以做更加重要的事情,郑教授始终持之以恒地朝着一个研究方向前进。
之后,郑教授从人类文明说起,经历了石器、铜器、铁器、硅器时代,他所研究的硅材料与生长在硅片上的集成电路,是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石。信息技术革命让我们人类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我们人类社会每进一步,都和技术的突破密不可分。郑教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三要素:算力、算法和数据。他说,算力芯片无处不在,它相当于我们工业时代的钢铁,没有芯片万万不可。接着,郑教授介绍了我们如何用光刻机把图像画上,从沙子到芯片,他用一个视频直观地展示了芯片的制成。同学们了解到芯片并不简单。在最早集成电路的发明时代,也就是上个世纪初,我们都是用真空管去做电子开关器件。如今,集成电路时代我们越做越小,拿人的头发比喻,架构的尺度达到了十纳米以下的量级。郑教授后面讲到,人类处理问题非常高效,但目前计算机技术还远远达不到。
接着,郑教授从1946年全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讲起,到1976年苹果电脑放在桌上的进步,直到2000年后,我们掌上机有了更大的突破。他拿人脑比拟,我们人类100万年前的大脑,到公元前70万年前,大脑容量有了质的突破,这说明人脑的容量和智慧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人脑相比,我们目前的人工智能还远远不够智能。我们科学的终极理想是:让机器和人脑一样思考。郑教授还以自动驾驶和chatGPT举例,讲到为什么要研究类脑智能,和通用的人工智能比,人脑的启发对计算机的进步还是有很深的借鉴意义。郑教授还描述了人脑功能和脑神经的可塑性、容错性,生物神经结构模型如何在芯片上实现。
最后,郑教授通过引用习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类脑智能芯片和计算系统、类脑智能及产业发展”,说明了在未来,我们终将在人机物与环境交互中,实现智能进化的大势所趋。在互动环节,现场学生思维活跃,和郑教授进行了热情探讨交流,受益颇多。
通过转播技术,远在千里之外的贵阳华麟学校学生能同步收看郑教授的精彩讲座。
让我们继续向前,看到榜样,立志成为更好的自己!
撰稿:史泊宁
拍摄:杨秋嫄
迎接智能时代的到来——听郑立荣教授讲座有感
复旦二附校 六(5)班 雷一果
2024年11月21日下午,我校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特聘专家郑立荣教授,为我们及来校研学的六所友好学校的学子们带来了一场非常精彩的讲座。讲座伊始,郑教授用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拉开了序幕。郑教授说,自己在学生时代很幸运,周围的同学、老师,都是一些学术高深的物理学家,成长于这样的氛围中,为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这让我明白了,其实在学习的路上,周围优秀的人也能影响到自己。
郑教授这次演讲的主题是类脑智能与人工大脑研究。郑教授围绕人工智能、类脑智能以及类脑计算机的构造来为我们做出了详细、生动的讲解。让我们准确的明白了人工智能有三个要素:算力、算法和数据。算力包括:计算芯片,服务器等;算法则包括:类脑模型等;而数据则包括:图片,视频,文件等。我们也了解到了类脑智能:它是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智能机,且类脑智能已成为国家战略布局。
讲座的最后,郑立荣教授说道:“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学习,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他鼓励大家在追求知识和探索智能时代的道路上,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只有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才能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取得成功。
这场讲座不仅让我们对智能时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大家也都从郑教授的成长感悟中汲取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郑教授在学生时期、在上班之后,都一直保持着一颗勤奋刻苦的心,他和他的学生们甚至还创造出了全球首颗类脑晶圆算力芯片!
在智能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今天,我们需要像郑教授一样,保持好奇心和奋斗精神,脚踏实地,积极探索。相信在郑教授等科学家的引领下,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迎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复旦二附校 六(4)班 丁钰宸
2024年11月21日下午,我满怀期待地走进了小剧场,参加了学术的殿堂、知识的海洋——名师讲坛活动,听了郑立荣教授带来的前沿科学讲座。一落座,同学们就被大屏幕上那新颖的标题所吸引,原来这次名师讲坛的主题是“类脑智能与人工大脑”。
郑立荣教授现在是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他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获电子系统设计技术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电子、计算机和软件系统系副教授、教授、首席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嵌入式无线和智能传感系统的硬件集成设计等。
郑教授的讲座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他首先进行了深情并茂的自我介绍,提到自己当初选择材料学的研究方向是受到邹世昌和吴自良两位科学家的影响,这两位科学家都将自己的爱国之心融入到科研中,为国家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郑教授在讲到当年决定回国工作报效祖国时,更是感慨万千,他对祖国的热爱深深地感动了我。爱国,是科学家最深厚的情感底色,爱国情怀为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精神支撑。
然后郑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他的科研方向和成果——类脑芯片。类脑芯片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和突触结构与功能的新型芯片,具备低功耗、高效的信息处理与学习能力、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和高容错性。与传统计算机芯片相比,类脑芯片更趋近于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能够实现更为智能的计算与处理。例如,在处理图像、语音以及自然语言等复杂任务时,类脑芯片能够展现出更高的效率与准确性。接着他又给我们描绘了类脑芯片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比如在医疗领域,类脑芯片可用于疾病诊断、医学影像分析、药物研发等方面。通过模拟人脑对医学图像的处理方式,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也可用于智能交通,如自动驾驶汽车等。他还非常形象地提到社会的变化,从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电气时代到现在的硅器时代,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最后是精彩的提问互动环节,大家被郑教授的讲座深深吸引,踊跃举手,提出了很多既有深度又很有意思的问题,比如类脑芯片有如此强大的算力,以后还能应用于哪些行业?还有同学提出类脑芯片能否用于代替有脑部疾病患者的大脑等问题,郑教授都一一解答。
郑教授的讲座让我大开眼界,对类脑智能与人工大脑有了初步的认识。类脑芯片的神奇之处和广阔应用前景更激发了我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和学习兴趣。郑教授的经历和讲座也让我感受到一个科学家赤诚的爱国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气。讲座虽然早就结束了,但是科学家的精神和魅力一直感召着我,我要始终保持好奇心,学习新知识,探索未知的世界。
观听“类脑智能与人工大脑”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贵阳华麟学校 初一(10)班 李俊熠
根据学校的安排,2024年11月21日下午,我们七(10)班全体同学一起观看了一场由复旦二附校组织开展的、由复旦大学郑立荣教授所主讲的《类脑智能与人工大脑》专题讲座。
通过此次讲座,我们明白了原来类脑智能与人工大脑又可以被称为类脑计算,这种计算方式摆脱了传统的计算模式,它通过模仿人类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能开发出快速、可靠、低耗的运算技术,并最终达到或超越人类的智能水平——这也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类脑智能与人工智能技术代表了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这也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人工智能科技发展充满了太多的奥秘。人工智能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是一个略带神秘又不免好奇的话题。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就常常在想: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呢?我们又是怎么思考的呢?我们能不能将这种大脑的思考过程拓展到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呢?这次关于类脑智能的讲座,就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我在听讲的过程中越来越兴奋,原来我的这些想法已经在被探索了!原来前沿的科学家们已经在通过尝试模仿大脑的工作原理来制造智能机器了!
人工智能科技将会改变未来教学,人工智能科技产品将会成为我们的学习新伙伴。想象一下,要是有一个智能助手,它可以根据我们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那这不就像是有一个私人家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复杂的概念吗?
人工智能科技将会改变未来职业。我常常会思考,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人工智能技术会如何改变工作模式。也许某些工作会消失,但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吧。这让我意识到,人类的前行是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在未来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人工智能科技或许是把双刃剑。虽然人工智能和类脑智能听起来很酷,但我也在担心着它们可能带来的问题,比如隐私泄露或者机器取代人类工作等。我觉得,我们需要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关注到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总的来说,类脑智能和人工智能对我们初中生来说是既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的领域。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新一代,我们需要准备好迎接这些新变化,并为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好好学习,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