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的阶梯教室内,一场关于中国古代玉文化的讲座,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悄然上演。下午15:50至17:20,随着灯光渐亮,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王荣教授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带领七年级的同学们,一同探索了“幽石片玉”的奥秘。
玉石之质,文化之魂
王教授首先介绍了玉石的两种主要材质:和田玉与翡翠。他详细阐述了和田玉以其温润的白色著称,而翡翠则以其翠绿之色受到珍视。通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玉的界定,王教授将玉的美德与玉石的质地、光泽、纹理等特性相联系,展现了古人对玉的崇尚。
讲座中,王教授特别提到了清代对翡翠的推崇,尤其是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他们对翡翠的喜爱,使得翡翠从普通石头变成了宫廷中的宝贵之物。进一步揭示了玉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玉器之韵,功能之广
从装饰、礼仪到宗教、道德文化,再到实用、经济、医药,甚至是丧葬习俗,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多重角色。王教授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玉器,如战国的玉镯、唐代的玉杯,让同学们对玉器的多功能性有了直观的认识。
玉器之工,技艺之精
接着,王教授讲述了玉器的制作工艺,从选材、构图、成型到雕刻、抛光,每一步都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在此过程中,他特别强调了中国古代治玉思想的哲理性,如“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工艺智慧。丰富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同学们随之沉浸在玉器制作的世界中。
古今之变,文化之承
讲座的最后,王教授与学生们就“玉文化”主题进行了互动,回答了关于玉器鉴定、人工合成、赌石等现代话题。现场掌声阵阵,热烈非常。王教授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更点燃了同学们探索玉文化的热情。这次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让在场的每一位学子都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玉文化的魅力。
讲座在又一次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王教授期待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比德于玉”的君子”,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精髓。
我们期待,一颗名为“玉文化”的种子已悄然种下,期待它深深扎根,大树参天......
通讯:陈苹
摄影:王珂
玉之底蕴——听王荣教授名师讲坛有感
复旦二附校 七(4)班 娄诗琦
2024年11月21日,复旦二附校的同学们来到了小剧场,一同品味“玉”的独特韵味。本次的主讲人是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著名专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的王荣教授。通过这一次精彩的讲座,我们大家不仅对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不仅被那些“镇馆之宝”的玲珑剔透所深深触动,更是在其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王荣教授首先为我们普及了玉和玉器的丰富知识。玉主要分为闪石玉和灰石玉,王教授重点介绍了闪石玉。闪石玉在9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它不仅可以用于装饰、礼仪,以彰显皇家地位,还能用于道德文化、宗教信仰方面。玉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令我惊奇不已的是,玉还有不少实用功能。王教授和我们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他在研究一个玉制耳勺时,放进耳朵里试了试,结果特别舒服!
我们还随着教授一起欣赏了许多经典的玉器,让全场震撼的便是那件《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它高224厘米,宽96厘米,可想而知它的制作过程有多么复杂艰辛!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玉雕,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教授向我们讲述道,这件作品,当初光是运送玉料就至少花了三年时间,制作时,扬州的工匠们更是夜以继日地加工制作,用了七年时间,才完成这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大型玉雕。我被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深深震撼,更惊叹于他们超乎常人的意志力。玉让一代又一代人陶醉其中,它的美早已穿越时空。
接着,教授向我们分享了玉的深刻内涵。自古以来,与玉有关的名言不计其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不琢,不成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象征着高贵、纯洁、坚韧等许多美好的品质。而这样一种矿石是怎样从原石到一件精美的作品的呢?教授为我们一一解答。在古代交通不便、没有电力的情况下,运输玉料、雕刻成器是一个难题。可古人运用他们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将这些难题一一攻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艺逐渐成熟起来,玉有了多种多样的造型,有的来自于几何图形,有的仿造人、动物、神灵的形象。制作玉的工具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刻画出更加复杂精密的线条。比如“绞丝龙形玉佩”上的纹饰就是最好的证明,它们展现了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教授又为我们介绍了古人在雕琢玉器时的智慧。匠人们为了能够玉尽其材,采取“余材活用、串联成形、巧用玉皮、圆中取形”等工艺,还将金与玉搭配在一起,“金玉满堂”寄托了古人对生活美好的期待。
最后的互动环节,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气氛十分热烈。有人提到了玉的形成,也有人提到了假玉对市场的影响。王荣教授告诉我们:具备相关知识是辨别玉器的基础,玉的温润玲珑是假玉永远不能替代的。
透过玉,我们看见了人与历史,也看见了社会和思想,更看见了精神与智慧。它所代表的坚贞气节、自我修养与文化底蕴,根植于人们的灵魂深处,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追求,代代相传。
穿越千年的温润之光
复旦二附校 钱逖 七(7)班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聆听一场关于古玉,尤其是和田玉的讲座,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的探索。11月21日星期四的下午,我们跟随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王荣教授的脚步,走进了和田玉那既神秘又迷人的世界,感受着那份跨越千年的温润与厚重,我的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与启发。
和田玉,这个自古以来便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的名字,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讲座一开始,王老师便以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遥远而辉煌的时代。从商周的礼器,到秦汉的佩饰,再到唐宋以后的文人雅玩,和田玉以其独特的质地、温润的光泽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玉文化的瑰宝,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更迭。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对和田玉“五德”的阐述:仁、义、智、勇、洁。这不仅是对玉石物理特性的赞美,更是对其背后文化象征的深度挖掘。仁,指其温润如脂,触之生暖,恰似君子之仁;义,体现在其坚韧不拔,虽经千锤百炼仍不失其本色,象征着人应有之义;智,则是指和田玉色泽变化万千,内含乾坤,启发人们的智慧与思考;勇,表现为其不畏风霜,历久弥新,鼓励人们勇于面对困难;洁,自然是它那纯净无瑕的质地,象征着高洁的人格与清廉的品德。这“五德”,不仅是和田玉的自然属性,更是古人借物喻人,寄托理想与情操的载体。
讲座中,老师还详细介绍了和田玉的产地和分类,这让我对和田玉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原来,真正的和田玉并非仅指新疆和田地区所产,而是包括了整个昆仑山脉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其颜色多样,有白、青、墨、黄等多种,每一种颜色都蕴含着不同的美感与寓意。
无论是古代帝王将相对和田玉的钟爱,还是文人墨客以玉比德,乃至普通百姓将玉视为护身符,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田玉都以一种超越物质的形式,融入了人们的情感世界,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和田玉不仅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情感的寄托,是精神的象征。
观看这次讲座,我对和田玉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活生生存在。它教会我,欣赏和田玉之美,不仅要观其形、赏其色,更要品其德、悟其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对和田玉的敬畏,继续探索和学习,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