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诗词讲解课例展示暨诗词素养提升活动
泱泱华夏,山河壮美,文脉绵延。诵读经典,我们翱翔于民族灿烂文化的长空;对话圣贤,我们拾起历史的风骨,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经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民族正气、爱国情怀、道德品质和艺术魅力,提高传统诗词的教学热情,增强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领诗词教育发展,10月29日上午,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主办,杨浦区教育学院承办的“传承经典,赓续文脉”诗词讲解课例展示暨诗词素养提升活动在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顺利举行。
师生共话诗词韵 课例展示显风采
闵行区鹤北初级中学的李丽老师用情景带动任务,发掘教材文本间的联系,以一组边塞诗为切入点,让学生由诗入史,在组诗中寻觅唐代思想史的变化踪迹。最后,李老师再以“战争观”设问,让学生体悟国家兴盛与百姓安乐的深深关联。
沧海碣石,说不尽英雄意志。《观沧海》一课由上外附属松江云间学校的孙玉凤老师执教。在沧海的秋风洪波中,孙老师引着学生越过山岛、树木、百草,看日月星汉在沧海中缓入慢出,思悟曹操的人生境界,理解“生命在高处”的哲趣。
华师大附属进华中学的孙旭东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了《春夜喜雨》的丰富意涵。学生们在孙老师的上海话诵读中感受由平仄变化托显而出的喜悦心情。随后,孙老师又解读了甲骨文的“圣、智、慧”,带领学生在发现春雨润物智慧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对民生的关怀。
桃浦中学的顾栗豪老师以读启教,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精妙绝伦的《满江红》朗读课。在词句分析中,学生们闭上双眼,用心感受体悟不同心境下词人的情绪变化,最终把这份夹杂着愤懑、急切、忧愁、豪迈的满腔爱国衷情融入到声声诵读中。
复旦二附校的王雅萍老师在课堂开篇就为学生铺陈出一个五彩斑斓的春天,她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以描写春景的诗句接龙切入,顺势带学生领略杜甫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美景,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巧妙地将诗词学习方法融入课堂,带领学生在读懂古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多样的写作技巧和对春天的喜爱。
松江区泗泾第二小学的朱怡老师引导学生跟随“诗仙”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睹天门山的雄姿和长江的波澜壮阔。学生们根据对诗中词句的理解画出一幅幅山水相映的画作,在课堂上互相启发,产生思维的碰撞,感悟诗人是如何借助文字的力量展示出祖国河山气势磅礴的画面。
在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的徐静老师婉转优雅的唐调吟诵下,学生们体会到《过故人庄》的韵律美,孟浩然笔下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和老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也随之映入眼帘。在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后,学生们也纷纷代入角色,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复旦二附校的柳旭老师将学生浸润在中华诗词的熏陶中,整节课紧扣“人为什么要登高”这一问题,结合上海方言指明朗读要点,抓住诗歌关键词进行赏析,最终理随景现,帮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诗人伟大的政治抱负。
细品精讲谈课例 教、学、研究一体行
展示课后,专家们对几位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了精彩点评。同时,专家们也为在场的教师们提出了诗词教学建议,指明了今后教学的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乐燎原老师强调教好诵读是教好诗词的重要基础,而在牢牢把握诗歌文本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是在有效的时间内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
复旦大学中文系侯体健教授联系实例提出诗词教学不仅要重视诗歌的内容,还要重视诗歌的形式。诗歌体裁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体会诗词的意蕴与情感。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王林老师指出诗词教学需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吟诵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词的音韵美,理解词句的内涵,进而发展思维能力。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贵教授建议诗词教学可与其他语文要素有机结合,例如从古诗词教学入手,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运用所学诗词的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在场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浅析诗词讲解方法 举例细谈基本素养
活动最后,乐燎原老师以《赤壁赋》和《题西林壁》为例,从文体特色入手,在字音发声、诵读技巧、典故价值等方面,通过互动,深入浅出地与在场教师分享了诗词讲解中应有的基本素养。乐老师指出,讲好诗词首先要辨体、知音、识典、美读,这样诗词的教学才能会心、益智、激兴、染情、增知。他还强调不同年级的古诗阅读能力层级要求具有差异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受众不同和学段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
传承经典,赓续文脉,此次活动让师生们真正感受到了古典诗词之美。古典诗词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滋养着莘莘学子的心田,它将继续伴我们在万里征程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