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感悟信仰魂

发布者:王珂发布时间:2025-07-02浏览次数:10


启程:跨越山海的心灵奔赴


清晨薄光微曦,同学们乘坐的巴士便驶出酒店。车窗外,梯田层叠如大地精心铺展的褶皱,黄土高原浑厚苍茫的轮廓在晨光里逐渐苏醒。在这片孕育了传奇的土地上,同学们将继续穿行于时光长河与地域经纬之间,去感受它的深沉脉搏,触摸那刻在黄土肌理中的不朽记忆与时代新生。

长征缩影:红军小道上的十八座精神丰碑

依山势凿建的青石阶,如同向信仰朝圣的倒悬天梯。18组精妙绝伦的等比例青铜群雕,以世界罕见的“露天长征纪念馆”姿态,铺陈开一部壮烈的立体史诗。从海拔1640米的起点“于都送别”开始,同学们的每一步都踏响历史的回音。

当汗水和疲惫浸透衣衫,同学们终于站上了海拔2360米的“三军会师”终点,回首这陡峭的2.5公里,每一级石阶仿佛都在丈量着当年红军战士用草鞋踏出的史诗深度。身体的疲惫在终点化为心灵的震颤。原来,历史的宏大叙事并非遥不可及的符号,它就凝结在每一步与土地的深切触碰中。同学们脚下的路,忽然承载起了不一样的分量——那是先辈以生命铺设的精神路基。

巍巍六盘,红旗漫卷西风


行至主峰广场,题为“红旗漫卷西风”的巨型雕塑群赫然矗立,震撼灵魂。青铜群像凝固成历史最强音——战士面容如岩石般坚韧,指挥员身姿似劲松般挺拔,目光如炬,穿透岁月烽烟,坚定地望向未来的曙光;一面巨大的石刻党旗仿佛被凛冽山风卷动,刹那间将同学们带回到八十年前那西风漫卷、红旗猎猎的山巅。环顾四周,层峦叠嶂的六盘山,壮丽河山与英雄群雕交相辉映。这铺天盖地的青绿,正是生命炽热的绝唱,也是山河永在、信仰不灭所共同熔铸的不朽色彩!




纪念馆内,无声的陈列发出最铿锵的宣言。一盏昏黄油灯旁,毛泽东同志凝神挥毫写下《清平乐·六盘山》的真迹静静地躺在展柜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那气吞山河的长吟,仿佛依然在展馆的墙壁间回荡不息。一帧帧泛黄模糊的照片,记录着先辈们背负辎重,在蜿蜒山路上跋涉的艰难,无声承载着二万五千里的千钧重量。此时,同学们屏息凝神,神情庄重肃穆。

登临纪念馆的最高平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宛如巨舰泊于峰巅之侧。凭栏远眺,但见峰峦叠嶂,如潮水般涌向天际,山势起伏跌宕,犹如一条条巨龙在苍茫大地上奔腾腾跃,磅礴气势令人血脉贲张,豪情激荡。同学们的手指抚过粗糙而坚实的花岗岩护栏,耳边仿佛回响起那首荡气回肠的《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绝唱,哪里仅仅是对艰难险阻的呐喊?这分明是一个崭新纪元石破天惊的开篇宣言!

缓缓步出那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往昔的硝烟早已如轻烟般飘散于历史的长河,可先烈们所铸就的精神之火,却似永不熄灭的炉焰,长久地炙烤着同学们的心房。油灯下的挥毫、山路上的剪影、残破不堪的草鞋……每一件展品都是穿透时空的火种。那些曾与大家同龄甚至更小的年轻生命,以瘦弱之躯支撑起民族的脊梁。他们‘缚苍龙’的豪迈,不仅属于过去,更是在叩问今天:面对属于这一代人的征途,同学们手中的‘长缨’何在?肩头的使命又是什么?站在六盘之巅俯瞰苍茫群山,大家忽然明白:长征精神从未冷却,它已化为这万里山河间奔腾不息的热流,持续点燃着每一个后来者心中为理想奋斗的火炬。同学们的新长征,此刻已在脚下延伸。


欢歌烛畔,青春途印暖心章


晚餐时分,三位同学欣然步入新岁,一场温暖欢快的集体生日会将本次研学之旅推向高潮。祝福的歌声随着烛光响起,笑语盈耳;分享的美味蛋糕甜润心间;更令人心喜的是,席间同学们还自发献上即兴小节目,歌舞飞扬,温情流淌。那一刻,集体研学旅程中并肩学习的同学情谊悄然凝结,被赋予了一份难忘的温暖印记。


归途有风,少年有梦


暮色四合,返程的车子驶上归途。窗外,黄土高原的剪影在渐沉的暮霭中化作了深沉而模糊的背景。回头望去,纪念碑上的铭文、农家院落的炊烟、长城遗址的风沙……这些声音、光影与气息,宛如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带着岁月的温度与历史的厚重,悄然落进了同学们的心田,生根发芽,绽放出对过往的敬仰与对未来的憧憬。至此,本次研学之旅,在时光的流转中,点下了圆满而隽永的句号!

撰稿人:七(8)许洪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