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路上话西夏
晨雾尚未散尽,同学们已踏着晨光登上大巴,车轮碾过西吉的黄土路,向火石寨驶去。车窗外,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偶尔闪过几株倔强的沙棘。导游的声音伴着引擎声在车厢里回荡:"别看西夏在史书里笔墨不多,这个王朝却在宋辽夹缝中挺立了190年。"
从李继迁挣脱宋朝束缚、开疆拓土夺取河西走廊,到李德明苦心经营筑牢根基,再到李元昊登基后创文字、颁秃发令,推行轰轰烈烈的改革——那些在历史课本里模糊的名字,此刻都化作了鲜活的身影。"你们看,"导游指着远处起伏的山峦,说道:"当年李元昊穿的龙袍是白色的,西夏人对白色的偏爱,就像这片土地对阳光的眷恋。"而车窗外的风带着黄土的气息,仿佛也卷来了千年前西夏战马的嘶鸣。
地质瑰宝,赤焰山峦
车行十五公里,火石寨的赤色身影终于撞入眼帘。这座盘踞在西吉城北的秘境,既是国家地质公园与森林公园的双料瑰宝,也是全国首批地质资源科普基地。当同学们站在景区入口仰望,才真正读懂"火石寨"三个字的分量——暗红色的山峦被盛夏浓绿环抱,岩层如被天火淬炼过,红得炽烈而深沉。远远望去,恰似千万团凝固的火焰在天地间燃烧。
地理老师指着岩壁上的褶皱说:"这些丹霞地貌形成于一亿年前,每一道纹路都好似是地球写的日记。"同学们伸手触摸那些粗糙的岩石,指尖仿佛触到了地壳运动的脉搏,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在此刻有了形状,雄浑中藏着灵秀,壮阔里裹着神奇。
探秘山林,登顶抒怀
沿着木栈道深入景区,山林间藏着无数惊喜。一株株顶着紫花的沙棘斜倚岩缝,不知名的昆虫在蕨类植物上跳跃,脚下的泥土松软得像裹着阳光的棉被。"快跟上!"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同学们顿时来了劲头,向着山顶发起冲锋。当终于站在峰顶,山风一下子吹散了汗水。俯视脚下,层层叠叠的树林像被打翻的绿颜料,阳光穿过叶隙,在林间洒下满地碎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知是谁吟起了杜甫的诗,声音在山谷里荡开回音。对岸山顶的宝塔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金顶偶尔闪过微光,庄严得像守护这片丹霞的老者。
幽径险趣,触摸岩魄
下山的路藏在林荫里,参天古树枝叶交错,织成一片浓荫。左侧的悬崖深不见底,偶有碎石滚落,引得大家惊呼连连;脚边,蚂蚁排着队搬运食物,蒲公英的绒毛沾在裤脚,仿佛是山林悄悄塞给同学们的礼物。
穿过花丛登上一段残垣,岩壁在眼前豁然展开。指尖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同学们忽然明白何为"岩魄"——这里既有佛寺遗址的残碑断碣,又有丹霞地貌的天然奇观。风吹过石窟的窗棂,像是历史在轻声絮语,人文与自然在此刻完成了最动人的拥抱。
丝路要冲,文化熔炉
午后,细雨淅淅沥沥落下,同学们走进固原博物馆。这座矗立在此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史书——秦汉时作为边关要塞,驼铃声声中引入波斯文明;南北朝时成为游牧民族的舞台,马蹄踏碎了文化的边界;隋唐时更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中外文明在此交融成诗。
讲解员指着一幅古地图说:"别看现在这里寂静,当年商队从长安出发,必经固原才能抵达西域。"雨丝敲打着博物馆的玻璃窗,恍惚间,同学们仿佛看到驼队从历史深处走来,铃铛声混着雨声,成了最特别的背景音。
馆藏瑰宝,千年辉煌见证
博物馆的展柜里,一只鎏金银壶在灯光下泛着柔光。壶身上,古希腊神话人物的浮雕栩栩如生,波斯式的缠枝纹缠绕其间——这件国宝级文物,像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诉说着固原作为丝路重镇的繁华。
从钟鼓楼的铜铃到禹王庙的铁塔,从西夏文的碑刻到文澜阁的古籍,每一件文物都在低声讲述:这里曾有过怎样的车水马龙,怎样的文明碰撞。当同学们走出博物馆,雨已停了,天边挂着一道淡淡的彩虹,像给这片土地系上了一条七彩的丝带——就像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交融共生的文化,最终都化作了滋养这片土地的养分。
结语
暮色中,大巴车驶回驻地,车窗外的西吉渐渐沉入夜色。今天的研学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丹霞的岩层里藏着地球的密码,博物馆的文物中睡着丝路的记忆,而同学们,将带着这些滚烫的收获,继续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更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