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光,行程初始
天光微熹,同学们乘坐的巴士便驶出平峰中学。车窗外,梯田层层叠叠仿佛是大地精心铺展的褶皱;黄土高原的浑厚轮廓在晨光里逐渐苏醒,像一位沉默而深沉的巨人,默默托举着一行上海学子的好奇之心。同学们穿梭于时光与地域之间,去感受这片土地的脉搏,去触摸那些刻在黄土中的记忆与新生。
青春宣言,艺术之声
第一站,同学们落脚王民中学。一到校门口,就见几栋大楼矗立在校园中,墙上绘着“启迪智慧陶冶心灵,培养兴趣健康成长。”这十六个大字彰显了老师们对同学们寄予的深切期望与殷切厚望。同学们怀着好奇心,细细探寻着这方与上海校园微有迥异的天地。教室里,质朴无华的桌椅静静伫立,黑板报上跃动着温馨而励志的祝福话语,这一切,虽无声却胜有声,悄然传递着少年们那炽热奔放、无拘无束的青春誓言。
清晨的校园里,朗朗书声如溪流般清澈而活泼,在朴素的教室间流淌不息。两位支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道,复旦大学对王民中学的支教历史可追溯至1999年。26年来,共有60名复旦学子接力书写山海情深的佳话,而来自王民中学一张签满一届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姓名的旧书桌成为最好的见证。回想复旦二附校窗明几净的教室,恍然觉得,那琅琅书声里所蕴含的执着与纯粹,与山海无关,只与心灵相连。
最后,同学们还参观了艺术作品,剪纸、扎染、绘画、折纸等等,直观地感受到即使是在偏远的乡镇,人们对于美好的艺术追求从未改变,野花与玫瑰并无不同,他们都织着名为浪漫的梦。
育德启智,历史之息
下一站,同学们到达了将台中学,浓厚的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走进教室,
黑板下沿留着半截粉笔静静躺着,它像一枚沉甸甸的钥匙,仿佛一伸手,就能打开那道通往烽火岁月的门扉。走进教学楼,走廊上挂着一幅幅中国近代战役的地图,为同学们翻开了历史的书页,那是时代的注脚,青春的热血。“愿以吾辈之青春,护卫这盛世之中华。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横有八荒,纵有千古,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斑驳旧墙,新意乡村
中午阳光正好,同学们来到了红军寨。抚摸着寨墙上斑驳的凹痕,如同触摸到历史嶙峋的骨节;土墙上遗存着弹孔,它们如无言的眼睛——风蚀雨淋间,那褪色的标语却依旧滚烫,一笔一画,仿佛依然在喷溅着当年染血的信仰。这荒瘠的土寨,曾收容过多少悲壮的身影?他们以血肉之躯撑起一片微弱的天光。同学们久久驻足,于这苍茫的寂静里,辨认着标语上艰难的字迹,如同辨认着那个年代的呼吸与心跳。
壮丽史诗,巍峨丰碑
站在红军长征纪念碑前,仰望高耸的碑身,肃穆感笼罩着同学们。花岗岩上“中国工农红军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几个大字在阳光下透出灼热的分量,它们如刀锋般刻入石头,也刻入同学们的心底。轻抚碑座,冰凉的石质似乎传递着某种坚韧的诉说——当年那些不灭的理想之火,正是被这般冷硬的现实磨砺过,才照彻了漫漫长夜。这碑,便是一颗凝固于时间中的火焰,它无声地燃烧着,只为照亮这些后来者前行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这碑与长征精神交相辉映,如永恒火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少年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归途有风,少年有梦
暮色四合,返程的车子驶上归途。窗外,黄土高原的剪影在渐沉的暮霭中化作了深沉而模糊的背景。回头望去,中学里的读书声、纪念碑上的铭文、农家院落的炊烟……这些声音、光影与气息,已如种子般悄然落进了同学们的心里。这一天,点下了完满的句号。
撰稿人:七(2)沈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