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细悟 以思促行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落地生根

发布者:张晶发布时间:2022-12-06浏览次数:730

深学细悟以思促行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落地生根

122日下午,在二附校小剧场,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中心主任郑长忠教授以“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行动纲领”为题,通过线上线下联合学习的形式,为复旦二附校及集团校、复旦附中、复旦基础教育集团、云南永平思源实验学校的老师们带来一场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本次活动由二附校党总支书记瞿丽红书记主持。

    郑教授以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视角,从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逻辑与党的二十大的历史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行动纲领、“四梁八柱”、重大原则等方面,深度解读党的二十大

报告的结构逻辑和宏观体系。

郑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是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也是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行动纲领。对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具有重要会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理论创新、使命任务、战略安排和具体对策上,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是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最后,郑教授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发展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郑教授旁征博引,慷慨激昂;老师们听得津津有味,精神振奋。

   通过此次学习,线上线下的老师们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准确、更深入、更细致的理解,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面发展充满了信心。会后,老师们结合工作实际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附:教师学习感想

复旦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李俊坊

郑教授的讲座从人类文明新型态的视角为我们全面梳理了二十大报告的主旨内容和逻辑结构,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二十大报告的纲领性作用提供了指导。

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教兴国战略单独成章,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对于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教育与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继续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陈晓敏

郑长忠教授在报告中开篇点明通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既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为80后,成长至今深深体会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日趋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明显增强;身为基础教育领域工作者,切身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于实处。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尤其是报告中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使我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今后,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也将始终贯彻二十大报告精神,坚定信心,发奋实干,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海市惠民中学刘敏婕

青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宽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时代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作为一名青年团员教师,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教育初心,以实际行动争创优异的成绩,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上海市昆明学校王志滢

郑长忠教授的专题讲座既有对二十大报告原文的解读,更有他学习二十大报告后独特的见解。听了他的报告,我受益匪浅。我进一步理解了我们通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此报告中与我们教师密切相关的当属“人才强国”,我们应该走好培养新一代的第一步,为祖国和人民担当起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从小处入手,从实处抓起,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更是做人做事、责任与担当的培养,为强大我们的祖国,培养合格新一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上海市育鹰学校吴兴海

郑长忠教授阐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新”,是因为它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复兴,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进程。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充分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和世界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教育实践,秉承“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的育人理念,坚持五育融合、全面发展,整体构建校园文明新形态,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滋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奉贤区五四学校邱玲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文明蒙尘。正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前途命运发生了深刻改变。古老的中华文明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也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更有引领现代文明的活力。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刘小莹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郑长忠教授的报告《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行动纲领》,郑教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我懂得:我们通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既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党致力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党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我们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如今这样大有可为的时代,作为教师,我们更应扛起身上的重担,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引领,坚定信念,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初心与使命。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陈苹

浩浩长河,悠悠岁月......对文明的不断追求让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从农耕社会走向工业社会,而今又走进信息时代。科幻小说里曾经的预言逐一成为现实,所有的距离似乎都在缩短,这种情势如何面对?合作还是对抗?创造还是毁灭?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承自强不息的传统,中华民族的发展始终是与人类命运紧紧相连的,这是中华民族的态度,也是高远的格局。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廖玉平

郑长忠教授深度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涵,为我们上了一堂十分生动的党课。

作为一名基层支部书记,我要做到提高政治站位,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好,担任好历史的使命,从党的历史经验中吸取前进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力量。而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肩负起教好书、育好人的初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丁毅敏

郑教授今天从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旨内容。郑教授在讲解物质文明建设时提到,创新的基础是科技,科技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基础是教育。这一点令我印象深刻。

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够身处二十大关键发展阶段,我感到一种历史的使命感。一方面为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感到振奋,另一方面也为肩上承担的教书育人的职业感到义不容辞。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张璐

聆听了郑长忠教授关于《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汇聚着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文明的时代样态。“

实施科教兴国策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会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研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教学技能,锤炼业务能力,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做好让学生、家长、学校、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孙尧劼

郑教授的讲座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体现的科教兴国战略意图。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把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结合起来,要把个人发展和教育发展结合起来,要将二十大报告精神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练好教学基本功,讲好每一节课,热爱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时刻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以美育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陈龙

郑长忠教授这一堂绘声绘色的讲座,让我们更明白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这历史交汇时期的重要作用以及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引领作用。陈延年先生曾言:“少年的肩上有清风明月和国家担当,挑起时代的脊梁。”

当今时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教师,更应扛起身上的重担,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引领,坚定信念,以“四有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初心与使命。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吴春玉

郑教授从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高度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站位高远,引人深思。报告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发展的重要论述,郑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按照五大文明建设内容来布局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更加坚定了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做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从促进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高度,坚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组稿:黄烨华

                                                                         摄影:各成员校

                                                                         美编:魏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