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星空名师讲坛通讯稿
2024年4月11日下午,我们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周婧景教授为我们带来《聊聊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的讲座。
目前,国际上已有超过460座儿童博物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周教授首先带我们去体会儿童对于博物馆体验的看法:低龄儿童乐于体验博物馆内的大型展品或其他大型物件,学生观众对个人高度参与的、与课程相关的以及重复参观的体验,印象最为深刻。童年时代的博物馆体验,能够发展出孩子终生参展的兴趣。
接着,周教授告诉大家在博物馆能够使用什么资源,哪些才是最受欢迎的。第一步,我们要明确博物馆的资源。博物馆的核心“产品”是展览,周教授通过视频让我们了解到了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如埃及的开罗博物馆,美国威廉斯堡等。同时,博物馆会推出临时展览,如南京博物馆2019年的暑期动物园,杭州博物馆2022年的闹忙乡村。第二步,了解博物馆的最新资讯,我们可以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及时获知最新的展览。第三步,了解儿童对展教资源的喜好,受欢迎的展览有:大运动、沙子和水,基于藏品的创意展览,角色扮演游戏,穿戴不同的服饰、品尝、动物展项、存在隐秘空间等;不受欢迎的展览则有:信息多却互动少、与自身无关的、等待时间长的展览等。
在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中,我们该使用怎样的学习指南?周教授通过早期学习模型向我们展示了学习的过程:知识、体验、建立概念、想象等,正如夸美纽斯所言: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不同的博物馆有不同的打开方式,如,参观历史类博物馆要重点利用馆内的三维模型或情景再现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机会,同时在博物馆内可以观察和接触在学校正规教育场所中无法看到的历史文献、图像和展品;而艺术类博物馆更需要孩子的自主、想象和创造,科学博物馆需要重视和孩子的互动。
讲座尾声,同学们热烈地向周教授提问,周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在互动中,周教授给提问的同学送上了博物馆纪念品,深受大家喜爱。最后,周教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有那么一瞬间,儿童通往未来的大门被打开了”,祝愿同学们能够在博物馆获取这一瞬间。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名师讲坛已画上圆满的句号,愿学子收获满满,继续前行,我们相约在星空下!
撰稿、拍摄:肖丹怡
请了解你自己
-----一段和未来博物馆的对话
日暮西斜,黄昏来临。我怀着喜悦从步德楼里走出。在河边的碎石小路上,在波光粼粼的白茫茫中,顺时的钟声响起,我仿佛见到了一位来自未来的白衣长者。我楞了一下,问道:
“你是谁?”
“我,一个历史传承的媒介。把过去的文化收集,如文物,所留存。然后将其展示给所谓的‘观众’,让他们去汲取、吸收其中的‘知识’,直至继续传承下去。”
我的脑海里蹦出了一个词:“博物馆”。
“那么,你究竟是以文物为中心,还是以观众为中心呢?”
“曾经,我自傲地认为我所留存的文物是极其珍贵,无可比拟的。后来,我渐渐发觉我错了,如果没有这些的‘观众’的传承,便失去了意义,甚至连一张薄纸都不如。”
嗯,我若有所思。“文物、观众,那么,你说的这个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一开始的文物存在,便是奠基的我的意义---留存下这些‘文物’所代表的历史的记忆,也就是文化‘传承’下去的意义。”
“那么,你了解你自己的意义吗?”
“如苏格拉底一般,我也在不断追寻所谓的‘真理’代表的意义。这意义不仅仅是我自己,也包括了你。 文物、观众,我,在一起的思考,都是在拼命的‘了解自己’。在未来,这个意义的内涵还会有新的创造。但是,所有的过程,都是在了解、探索与创造的循环之中。对这一切的思考和传承也代表了我,博物馆的存在的意义。”
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这时‘逆时’的钟声回响,我又回到了原点,熟悉的小路上。而与此同时,在另一边,博物馆中,有那么一瞬间,儿童通向未来的大门打开了:
“去实现你们的梦想吧!”
探索与启迪:博物馆中的学习之旅
预备(8)班 沈天琪
听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周婧景教授《略论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精彩讲座后,我深感启发,对于博物馆这一文化殿堂有了全新的认识。教授的讲座不仅仅是对博物馆的介绍,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
首先,教授提到的孩子们在博物馆中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感受到了博物馆对于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重要性。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静态的展览场所,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学习空间。孩子们在这里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体验,获得前所未有的知识和快乐。这种直接与历史对话的方式,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描述来得更加生动和真实。
其次,教授强调的博物馆的实践和体验性质,也让我意识到了学习可以是多元化的。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通过参与互动展览和教育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的学习过程更加深刻和难忘。这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发展,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博物馆作为终身学习场所的观点,也让我深思。博物馆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天地,它同样属于每一个热爱学习和探索的人。无论是孩子、成人还是老人,都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断学习和成长。这种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我个人而言,是一种鼓励和动力。
最后,我认为,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带着一颗谦卑和好奇的心去探索和学习。我们应该珍惜博物馆提供的丰富资源和宝贵机会,用心去感受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博物馆的各种活动中去,通过实践和体验,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
总之,这次讲座让我对博物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我探索和学习的热情。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次讲座的收获,更加积极地走进博物馆,去发现、去体验、去学习,让博物馆成为我终身学习道路上的重要伙伴!
听《聊聊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有感
初二(2)班 成筱韵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略论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听到这个名字,我一开始是十分疑惑的,博物馆能有什么打开方式呢,难道还有错误打开方式吗?
所以作为博物馆,它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周教授说博物馆给的知识源于真实的体验,现今我国儿童博物馆的数量增加,低龄儿童喜欢体验大型展品,学生更在乎的是个人参加度高以及与课程相关,重复参观的感悟情景最为深刻。对儿童来说,正确打开一个博物馆,甚至能发展出他的终身兴趣爱好。
在博物馆的资源类型方面,现今许多博物馆已经开辟了儿童专区。而且那些儿童专区充分了解了儿童的兴趣板块,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给他们了充足的体验感。注重学习者与环境互动,这一点也是学校有时很难给我们的。上一次做练习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英国的有一所学校注重的并非中国式的理论教学,而会带儿童去体验大自然以及一些有趣的实验。学习过程是由知识到体验,再到建立概念想象等,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对于这一点,也许是现在的中式教育很难满足的,我们学习了如何正确打开博物馆,当然这种种做法也需要家长配合,如果家长能意识到实验比理论更重要,并积极与孩子一起实验,而不是只教授理论,也许现在的学习会变得更轻松,简单,儿童也会更加感兴趣,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那么如果有了博物馆这种良好的资源,我们的参观模式也极为重要。儿童能接受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可能记住博物馆内的所有知识,因此我们最好安排好结构化任务,比如这次要去哪些展馆,着重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并制定计划,分好详略。许多博物馆中的知识都是在正规学习环境中难以获得的直接经验,弥补了学校中不能给予的许多知识。博物馆中也不需要太拘束,鼓励的也是进行自主开放的解释,开放综合感官,借助体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最好也能有个性讲解。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父母的种种行为自然也影响着孩童,也许父母不仅仅是要做到上文的同意我们自主体验,他们心中也需要真正的重视博物馆中与孩子的互动,关注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也许小时候关于好奇心的一颗种子长大后也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会成为孩子的终身技能与爱好。
因此在这个以理论为主的教育年代,我们也应将理论以及生活相结合,体验生活中关于学习知识的实验方可将知识更深刻、更实用的运用在生活实际上,让知识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为了达到以上的效果,如今急速增长的儿童博物馆也值得我们去探索,使我们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听《聊聊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有感
初二(6)班 张雯璟
2024年4月11日下午,学校的名师讲坛活动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通过这次讲座,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更好地在博物馆中学习和探索,还深入了解了孩子们对于博物馆的独特看法,让我们对博物馆有了全新的认识。
讲座由复旦大学周婧景教授主讲。周婧景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展示了博物馆的魅力所在。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如何在博物馆中汲取知识、体验文化。
在孩子们眼中,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和奇幻的世界。每一件展品都有它独特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倾听。
博物馆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无论是实物展品、图片资料,还是互动体验项目,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讲座还为我们介绍了博物馆学习的理论支撑,包括情境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在博物馆学习的理论依据,指导我们更有效地学习和探索。
面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例如,在历史博物馆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而在自然博物馆中,我们则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动手实践等方式来感知自然的奥秘。
通过这次讲座,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博物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博物馆中收获知识、启发灵感,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同时,我们也期待博物馆能够不断创新、完善,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让知识的火花在这里燃烧,照亮孩子们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