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气清,金风送爽。11月9日下午,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党委、复旦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党支部和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党总支齐聚二附校党员之家,召开联组学习会。本次会议由二附校党总支书记瞿丽红主持。
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教授做《解码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告。
郑教授聚焦二十大报告精神,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三个问题,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到实践逻辑,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郑教授强调,我们通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郑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与会老师们仰取俯拾,收获颇丰。会后,老师们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谈感悟,话期待,明责任。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系统性论述,提出了现代化的特征、本质、原则等重要论断。
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五个特征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这一点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就来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里面蕴含着“和而不同”的“和”、“美美与共”的“共”,正是基于这样的和合文化,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这种思想表现在外交行动上就是“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所不同的特点。
--刘顺厚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党委书记
郑教授的讲课思想深邃、深入浅出,为我们进一步领悟二十大精神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不但要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更要传承中华文明,厚植家国情怀。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复旦大学基础教育学校,我们将通过大中小一体化的“大思政课”建设,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育人,讲深讲透讲活红色文化“大思政课”,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小复旦人的青春血脉。
--瞿丽红
复旦二附校党总支书记
回望历史,建党10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未来的道路该怎么走?中组部部长指出:我们需要三类人才。一是在科学上取得巨大突破、能写进教科书的人;二是通过技术革新解决人的生产生活问题的人;三是大国工匠。
目前,前两类人才十分紧缺,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这两类人。二附校有高水平的硬件、软件设施,怎样尽快将之转化成“生产力”,高分子科学系愿意通过科普报告、科学实验等方式助力二附校,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为国家的人才培养事业贡献力量。
--彭慧胜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深刻理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要义,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教育,提高质量的教育。
如何保持学校原有的成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要落实好三个“多”:多层级教学及管理,确保质量高位稳定;多层级师资培养,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多方位信息技术运用,赋能高质量教学。“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在“双新”出台、全员导师制落地的今天,如何依据双新理念,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高质量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
--李鸿娟
复旦二附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作为一名高校党政管理人员,我要立足本职,服务好教学科研岗位老师们,时刻牢记自己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一份子,以身作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支部书记,我将宣传和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使支部同志认识到青年科研工作者所担负的责任,将个人理想和国家需求有机结合。
--段郁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工三支部书记
郑长忠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特点、逻辑性等方面生动介绍了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部分独立出来,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
未来,基础教育集团也将尽最大努力做好各附属学校发展的支撑,辅助大中小学以高质量教育立德树人,让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涌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龚婉竹
复旦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党支部
今天有幸聆听了郑长忠教授的讲座——《解码中国式现代化》,感觉意犹未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不断反思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求知、认知角度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我将深刻领悟二十大精神,并将其宣传、贯彻到一线党务工作中,求真务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茅永玺
复旦二附校中学一支部书记
撰稿:吕卓敏、范明月
摄影:张倩倩
审核:瞿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