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七年级的研学同学在临沂开启了一场文化历史之旅。漫步沂蒙大地,同学们在古迹中回望历史,在交流中共话情谊。
竹简载春秋,兵策照古今
晨光初绽,大家踏入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玻璃展柜中,泛黄的竹简静默诉说着千年风云。当得知《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在此同时出土,破解历史悬案时,同学们屏息凝视这些刻痕斑驳的竹片,仿佛触摸到了战国时期的金戈铁马。在互动区,执笔临摹竹简的瞬间,大家深刻体会到古人著书立说的匠心,也领悟到文化传承的厚重。
墨韵传风骨,兰亭悟哲思
走进王羲之故居,正应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妙景。琅琊书院内,《兰亭集序》摹本前,二十一个形态各异的“之”字,让同学们惊叹于“天下第一行书”的精妙。行至庭院深处,一尊威武的赑屃雕塑吸引了众人目光。相传触摸赑屃能带来好运,同学们纷纷围上前,轻轻抚摸它背上的纹路,一边笑闹着许下心愿:有人希望在书法学习上更上层楼,有人盼着未来能像书圣般妙笔生花。指尖触碰的不仅是古老的石雕,更是对美好与传承的向往。
站在曲水流觞园中,抬眼望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开阔扑面而来。鹅池畔,大家欣赏白鹅戏水的悠然姿态,效仿羲之先生在园中练字,在“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雅趣里,读懂了千年前文人墨客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
览规划盛景,瞻城市新篇
午后,同学们走进临沂规划展览馆。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模型等先进技术,直观领略到临沂从历史中走来的足迹,以及迈向未来的宏伟蓝图。
这里的名胜古迹承载着灿烂厚重的历史,书圣王羲之、孝圣王祥的精神在此代代传扬。孟良崮战役的峥嵘岁月,红嫂们的军民鱼水深情,无不令同学们深受触动。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将临沂深厚的文化底蕴化作一泓清泉,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同学们认真观摩,用心体悟历史,以专注的态度探寻每件历史故事背后的奉献与坚守。
科技的蓬勃发展也是规划馆的一大亮点。馆内以创新视角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展现临沂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规划。这些科技展示让大家对临沂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巧手承古韵,温情系沂情
下午4点,从城市规划馆返校后,临沂实验学校北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为二附校的同学带来了充满趣味的编五彩线粽活动。那些色彩斑斓的采线,在指尖宛如灵动的彩蝶,翩跹起舞。北校同学化身耐心的小老师,手把手指导,从如何缠绕、打结,到怎样塑造出饱满可爱的粽形,每一个步骤都细致入微。在他们温柔又专注的帮助下,原本零散的彩线,渐渐化作一个个精巧的五彩线粽。这些小巧的粽子,在手中轻轻晃动,就像承载着祝福的小铃铛。
而小巧的艾草灯笼制作,同样是劳技课上温暖的篇章。北校同学手把手教学时,指尖传递的温度,驱散了大家初次尝试的忐忑。他们眉眼间的笑意,话语里的好客,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流淌着温情与贴心,谱写着两校学子共同学习的美好时光。
今天,同学们以脚步丈量千年文脉,用双手编织沪沂情谊,在历史与现代的交响中,触摸到中华文明跳动的脉搏。相信这份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鸣与真挚情谊,必将如沂蒙山下的沂河水般,奔涌向前,生生不息。
撰稿人:七(6)班 刘景行
七(7)班 朱泓瑶
摄影:陈凌波、周旭梅、家长志愿者
审稿人:陈凌波 李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