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贵阳,山岚含翠,碧水如练。4月25日,六年级师生在贵州的研学之旅迎来收官之日。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对话,在文化浸润与心灵共鸣中,在学子心间播下求知的火种。
山水有约,沪黔情长
晨光中,一场跨越千里的告别在贵阳市双龙华麟学校悄然启幕。当刺梨干与酸汤料礼盒递到上海学生手中时,礼盒上手绘的蜡染蝴蝶图案与“沪黔同心”篆刻印章相映成趣,将山水情谊封存于方寸之间。六天来,少年们一同学习,那些交织着吴侬软语与西南乡音的讨论声,仍在教学楼廊柱间回响。随着教学楼前拍摄的那张大合照,为研学记忆定格下青春注脚。
地质探秘,时空对话
下午,贵州地质博物馆的穹顶之下,一场跨越4亿年的地质史诗正徐徐展开。学子们鱼贯步入形似“时空隧道”的序厅,仰头望见106平方米的海百合化石墙,那些珊瑚状的钙质茎秆如绽放的史前玫瑰,在光影中诉说寒武纪的海洋传奇。转身踏入“神秘贵州”展厅,10.5米长的梁氏关岭鱼龙化石赫然眼前,讲解员指尖划过龙尾椎骨的螺旋纹路:“这条三叠纪的‘贵州龙’,正在向世界讲述陆地生命的黎明。”
翠微寻踪,文脉共生
甲秀楼的朱漆木门吱呀开启,四百年光阴随木纹流淌。研学团队循着青苔斑驳的台阶拾级而上,在“城南遗迹”碑前聆听明代科举往事。浮玉桥南端的巨石形似探海巨鳌,与涵碧亭飞檐构成“独占鳌头”的祥瑞图景。水边的姑娘们围坐雕花石凳,苗家蝶纹绣片并置案头,针脚细密的传统纹样与几何线条的现代设计,在暮色中达成奇妙共鸣。
那些在溶洞暗河中接力传递的温暖光束,在古生物化石前屏息凝神的震撼时刻,在甲秀楼雕花窗棂下迸发的思维光芒……都化作璀璨星河,照亮少年的求知路,最终在沪黔文化的交响共鸣中,完成了一场庄严而绚烂的青春加冕礼。
撰稿人:六(4)班唐筝遥
摄影:陈靖、金玲
审稿人:范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