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云南——雨林、飞瀑、国界、抗日记忆 ——复旦二附校六年级云南德宏研学第六日通讯稿

发布者:张晶发布时间:2025-04-26浏览次数:22


    2025425日,当清晨的甘露在凤尾竹枝上凝结时,复旦二附校远赴云南德宏研学的学子们坐上大巴,将学习与实践结合,开启了第二天的外出参观游览活动。

徒步瑞丽莫里雨林:遇见中国最西端的热带

在热带雨林的瑞丽江中,嗅着叶间清新的空气,感受林中的景色,便来到行程的第一站。小石板路间,小溪流淌的水声“叮叮咚咚”,路旁的枝叶微微下垂,青翠欲滴,鸟儿飞于树枝上伴随着阵阵啼叫声,如入绿野仙踪的幻境。孔雀一声声的叫声,仿佛是在呼唤,又好似是在寻找,传遍了整个雨林。开平如扇的尾羽,一片翠绿,装点上一朵朵蓝,是在宣誓自己的主权。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轻轻地洒下,洒在叶片里,洒在树干上,洒在小溪间,显出点点新生,略带透明,如梦如幻。小溪边的大石上,矗立着一颗颗石子搭成的石塔,足有二三十厘米高。捡起一颗,轻轻放上,那便是我们来过的标记,那石塔也是每一位徒步者的故事。

莫里瀑布:藏在滇西雨林中的银河坠地

走进热带雨林深处,听见闷雷般的轰鸣,转头一看。莫里瀑布像一条白龙从翠绿山崖俯冲而下。湿漉漉的石板路长满青苔,藤蔓在头顶织成绿色隧道,阳光透过芭蕉叶的缝隙,在雾蒙蒙的水汽里画出七彩虹桥。

踩着青石往深处走近瀑布,水珠像调皮的小精灵扑到脸上。雨季留下的水痕在石头上画出一道道银线,细流顺着青苔往下爬,把苔藓养得翠绿翠绿的。那些百年老树的根须垂在瀑布旁边,沾满水珠的根须像缀满了水晶流苏。当山风吹过时,瀑布都会轻轻摇晃,把水雾撒向更远的草丛。

瑞丽“两国一寨”:独一无二的边境奇遇

一进寨子,周围的建筑都是傣族的传统建筑。再往里走,映入眼帘的便是中国云南的传统服饰和特色食品,还有有缅甸的代表元素:大象、翡翠、佛塔等。寨子中长长的栅栏,隔绝了中国和缅甸,但并未隔绝中缅之间的友谊。缅甸的孩子们排排坐在一起乘凉,遥遥观望着同学们。同学们用仅会的缅甸语和他们打着招呼,得到真切的回应。希望他们能够快快乐乐的生活。

     “一歌舞两国”,是缅甸人民与傣族等少数民族的舞台,他们在舞台上自由舞动,搭配上奔放的音乐,虽然舞台简朴,却不减他们在舞台上的自信与闪耀。



赤子之路:南洋的云,云南的雨,和一条不归的公路

当同学们跨进云南南侨机工纪念馆的门槛,便觉得一阵肃穆之气扑面而来。墙上悬挂着那些年轻的面孔,他们大抵都是二十来岁的年纪,却在为国抗战的过程中,奉献出来自己年轻的生命。玻璃柜里陈列的几封家书,纸已泛黄,字迹却还清晰。而信纸背面却留有水痕,不知是雨水,抑或是泪水。

馆中人不多,偶脚步声在长廊里回荡,宛如当年那些机工们匆匆且毅然决然奔赴前线的足音。他们从南洋归来,奔赴抗日前线,三年的时间抢运了五十多万吨的物资。他们像一群逆飞的归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夕阳斜斜地照着门前的纪念碑。碑上密密麻麻镌刻满了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条鲜红的生命,是一道坚定的背影。是他们的奉献为我们创造了如今的生活。我们应当珍惜当下,珍惜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盛世年华,珍惜他们有生命换来的壮丽山河。

畹町桥:桥这头是云南早点,桥那头是缅甸奶茶

站在畹町桥上,脚下是静静流淌的界河,眼前是中缅两国截然不同的风景。这座看似普通的钢架桥,曾是滇缅公路的咽喉,承载过抗战烽火中的物资与生命。如今,它静默如史书,战争的记忆与和平的繁华在此重叠。抚摸斑驳的桥栏,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南侨机工的引擎声;远征军的脚步声;还有边民日常的谈笑……一座桥,连通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峥嵘岁月。我们在此合影,记下这段不能忘怀的时光。



同学们在云南的旅途即将结束了,虽不舍却仍要告别,但大家不会忘记这座充满历史的省城,不会忘记这段拥有秀丽风景的旅途,不会忘记云南人民的热情与奔放,开朗与活泼。相信同学们即便回到了上海,却仍会保持着护滇友谊的纽带,将这份情谊继续传递下去。



撰稿人:六(7)班陈瑾瑜

摄影:柳铭、史泊宁

审稿:史泊宁、张云柯、刘笑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