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黔春雨润桃李,山海同窗书未来。4月24日早七点三刻,二附校研学团走进华麟学校,开启了一场“随班研学+领袖峰会”的深度教育对话。从课堂互动到思想交锋,从文化交融到科技探讨,沪黔学子以智慧碰撞智慧,用心灵温暖心灵。
晨光初绽,课堂交响
语文课共赏美文,数学课共解方程组,英语课共诵课文……两地学子并肩而坐,在差异中探寻共鸣,于互动中厚植情谊。课间时分,写满祝福的明信片在少年们手中传递,薄薄的纸片承载着“沪黔同心”的厚重期待。华麟学校特色社团活动更让二附校师生感受到贵州基础教育的蓬勃生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鸿飞、邵士华同学主动担任“小先生”,利用晚自习为同学们同步讲解课程,展现了二附校学子“研学不误求知”的优良学风。
思维激荡,未来之辩
下午1时,结对同学在图书馆开展深度对话。“AI能否替代教师?”这一命题在领袖峰会上引发激烈交锋。“效率革新派”学子列举AI的精准诊断、个性推送优势,预言标准化教学将被算法重塑;“人文守护派”则坚守教育温度,强调教师的共情力、创造力与价值观引领不可替代。
思想的碰撞最终凝结为共识:未来教育应是“AI赋能教学,教师专注育人”的协同生态。当“科技向远,教育向深”的宣言响起,智能时代的教育图景愈发清晰。
智慧共享·师者对话
下午,二附校陈靖老师带来的“人工智能课程校本实施”讲座,为两地教师搭建了专业对话的桥梁。从小学阶段的感知体验,到初中阶段的理解应用;从“漫游星空”名师讲坛的视野拓展,到结合“AI开放学习空间”的实践创新,二附校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引发热烈讨论。华麟学校教师纷纷表示,这种“立足校情、梯度培养”的实践经验为他们AI教育提供了宝贵参考。
当黄浦江畔的教改新风遇见黔中大地的教育热土,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对话已悄然播下希望的种子。沪黔师生共同书写的,不仅是五天的研学记忆,更是“教育共富”的未来序章。
撰稿人:六(6)班王雨杭
摄影:陈靖、金玲
审稿人:范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