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云南—循迹灿烂文化,感悟光辉历史 ——复旦二附校六年级云南德宏研学第五日通讯稿

发布者:张晶发布时间:2025-04-25浏览次数:10



2025424日,复旦二附校远赴云南德宏研学的六年级同学们开启了外出参观体验活动。 云南芒市市区虽然不大,但其背后蕴含的悠久文化与传统艺术却散发着灿烂的辉光。

金塔银塔:浮光跃金间的佛国幻境

晨光熹微,我们来到金塔所在的山脚下,鎏金塔身耸入云端,阳光泼洒时,金色塔顶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檐角铜铃随山风轻响,像是在在吟诵梵音。我们仿佛能聆听到浮雕讲述着的傣族神话,孔雀与大象的图腾在光影中若隐若现。踏着石阶而上,视野豁然开朗,整座芒市城尽收眼底,还恍惚可见空中炊烟与流云共舞。

银塔通体银白如月光凝结,塔身线条流畅似展翅孔雀。镂空雕花滤下了斑驳的光影,仿佛给地面铺上银纱。我们看那银塔与金塔交相辉映,披上清晨的阳光。看它的倒影在池里晃成碎金碎银,惊了半池水。

德宏州博物馆:文化的沉香远扬

艳阳高照,我们接着来到了德宏州博物馆。它坐落于芒市,如一本厚重的立体史书,藏着云南德宏的千年脉络。建筑汲取傣族“干栏式”民居与佛塔元素,青灰色屋顶如展翅鹏鸟,墙面雕刻着孔雀、大象、泼水节等图腾,让我们在未入馆便已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

历史长河厅里,我们看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汉代“滇越乘象国”的青铜饰品、南诏大理国的佛教文物依次陈列,东汉“蜀身毒道”的沙盘模型中,仿佛能看见马帮铃铛在古道上摇曳。

民族文化厅里,傣族织锦机仿佛还在运行,发出“咔嗒”声;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的银饰盛装;阿昌族“户撒刀”的锻造工艺影像,鲜活呈现了云南德宏五大世居民族的生活智慧。


邂逅珍奇园:建筑与历史的交响

日光正浓,结束了博物馆那趣味盎然的参观后,我们怀揣着满满的期待,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奇妙之地——勐巴娜西珍奇园。作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不仅是珍稀木材、石材与植物的汇聚地,还是散养孔雀的天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更是为它添上一抹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初踏入珍奇园,两座醒目的标志性建筑便映入眼帘。一座是白龙亭,它作为傣族泼水节的象征,静静诉说着节日里的欢乐与热闹;另一座则是景颇族目脑纵歌节的标志,仿佛能让人看到节日里人们载歌载舞的欢腾场面。抬头仰望,珍奇园大门那雄伟壮观的东南亚傣族建筑风格,瞬间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精美的雕刻、独特的造型,无一不让人赞叹。

我们沿着大王棕、象腿棕组成的走廊缓缓前行,心中满是对未知的好奇。不一会儿,一座纪念亭出现在眼前,走近一看,竟是国人与世人共同崇敬和缅怀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纪念亭。汉白玉雕琢而成的周总理雕像栩栩如生,总理那和蔼的面容、坚定的眼神,仿佛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视。

特色民族表演:传统与现代的光影盛宴

夜幕降临,大家最期待的演出环节在晚饭后开始。演出以经典孔雀舞开场《孔雀之灵》,舞者身着蓝绿色渐变长裙,头戴羽冠,指尖缀满银色甲套,模仿孔雀昂首、展翅、汲水的姿态。灯光随音乐流转,裙摆如孔雀尾羽般层层绽放,尤其是“孔雀开屏”的瞬间,舞者双臂舒展,后背的银饰在灯光下闪烁,仿佛一只圣洁的灵雀降临于人间。

泼水节歌舞开始,舞台中央升起巨型银钵,演员手持银碗,以柔美的舞姿模拟泼水祈福的场景。水幕投影技术让空中“洒落”晶莹水珠,配合轻快的葫芦丝旋律,观众席间也飘起细密水雾,清凉感扑面而来,仿佛置身四月泼水节的狂欢中。

压轴环节,是星光傣夜——民族灯光秀。广场四周的佛塔与竹楼轮廓被LED灯勾勒,激光投射出孔雀、莲花与傣文祈福语。背景音乐融合电子乐与象脚鼓,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幻感,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赛博傣风”的瞬间。

这场演出不仅是傣族艺术的展示,更是一场“五感全开”的文化对话。它让我看到古老习俗在当代舞台的重生,也让我触摸到一个民族对自然、信仰与生活的热爱,这足以让这场演出长久停留在同学们的记忆里。

收获满满的一天即将结束,在返程路上,山风裹挟着三角梅的气息略过耳旁,黎明晚霞里,美丽的云南以天地为画布,将信仰,文化与诗意酿成永不褪色的秘境。这段奇妙的旅程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记忆深处,成为同学们成长道路上的一抹亮色!   

撰稿:六(6)班刘笑嫣、张攸宁

摄影:柳铭,史泊宁,彭博,王俊睿,刘笑嫣,张攸宁,方遠

审稿人:史泊宁,张云柯,刘笑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