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杨浦滨江,春风拂过百年工业遗存的红砖墙。2025年4月17日,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中学第三党支部开展"行走的党课"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教师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在工业遗存与现代街区的交响中,感悟人民城市建设的初心与使命。
红砖墙下的初心对话: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杨树浦水厂的斑驳蒸汽管道与城市规划馆的全息投影形成时空对话。语文教研组长陆宏亮在纱厂女工口述史展区前驻足良久,轻抚《申江工潮》旧报影印件:“这些鲜活史料,正是《包身工》最好的教学资源。”青年教师们纷纷用镜头记录工业遗存与滨江绿地的共生图景,历史与未来的交响在取景框里定格。
微党课里的使命传承:人民城市的教育注脚
在滨江党群服务站,支部开展了“人民城市理念与育人使命”情景微党课。视频中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的画面与现场实景交叠,党员们围绕“如何将城市更新智慧转化为教育创新实践”展开研讨,陈一芒老师建议将“城市微更新”设为议论文写作主题,陈志坚老师提议组织学生开展滨江采风诗歌创作,工会主席艾欣教师更是感慨:“就像滨江改造保留工业记忆,教育也要守护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江风里的作风践行:八项规定的教育实践
支部书记范明月以滨江改造“不搞大拆大建”理念为引,从八项规定的诞生背景、具体内容到发展历程,结合教育实际解读八项规定:“我们精简冗余会议,将时间还给家访调研,这就是教育版的“绣花功夫'。”老师们讨论的过程中,窗外正传来滨江轮船的汽笛声,仿佛为这场务实研讨奏响和声。
夕阳为杨浦大桥拉出长长的影子,党员教师们的党徽在余晖中格外明亮。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既是对城市文脉的深情凝望,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庄严承诺。当语文课本遇见城市年轮,教育的诗意终将在人民城市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撰稿:陈一芒 审核:范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