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寻迹,非遗传情 ——复旦二附校七年级福州研学第三日侧记

发稿时间:2025-05-09浏览次数:10



五月的福州,惠风和畅,郁郁葱葱。

57日,七年级学生们迎来福州研学之旅的第三天。晨光透过教室窗户,二附校与福州一中的学生们并肩而坐,课本在课桌上整齐铺开。课堂上,同学们或专注阐述数学公式的推导思路,或热烈分享对课文段落的理解感悟,讨论声此起彼伏,碰撞出求知的火花。


大课间的操场上,足球友谊赛与羽毛球双打正在火热进行。足球场上,男生们奔跑时球衣翻飞,队友们在旁高声呼喊,守门员跃起扑球的瞬间,场边爆发出阵阵喝彩;羽毛球场地,女生们两两搭档,轻盈起跳,精准扣杀,球拍击打羽毛球的脆响与“加油”声交织,白色的羽毛球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欢笑声回荡在校园里,为这场跨校的交流添上了最生动的注脚。

双杰故居探雅韵

57日下午1时,同学们走进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在林觉民、冰心故居开展文化寻访活动。穿过饰有精美灰塑的风火墙,同学们在三进式宅院中感受闽派建筑精髓。首进庭院古井栏上的苍苔与展柜中《与妻书》的岁月裂痕遥相呼应,玻璃反光中浮动的墨迹,恍惚间与1911年香港滨江楼的星火重叠。第二进紫藤书屋内,1926年吴文藻手写求婚信与冰心手稿并陈,泛黄信笺上的蓝墨水字迹与窗外盛放的蓝花楹同样鲜活。步入东侧院落,林觉民夫妇铜像定格着革命志士的凛然风骨,西厢房冰心塑像凝注着文学大家的温婉神韵。夕阳为雕花门镀上金边,风火墙的砖缝里浸润着南风。这里既封存着黄花岗烈士“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铿锵誓言,也流淌着“爱的哲学”的温暖絮语。


民族精神永相传

57日下午2时,同学们走进林则徐纪念馆.这座承载着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的殿堂,静静诉说着林则徐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着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气节,使后人缅怀英雄,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纪念馆前身林文忠公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仪门厅庄严肃穆,御碑亭青石碑记载林则徐功绩褒奖,树德堂坐像尽显其操劳身影,这里是传承林则徐精神的文化地标。珍贵馆藏如油画像、软木画场景,还原其励志求学至名臣的历程;多媒体再现“虎门销烟”,展现禁毒果敢;“甘米力治号”模型等体现海防努力。漫步展厅,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气节扑面而来,跨越时空的担当,让参观者在泛黄史料与鲜活场景中,深植爱国主义情怀,感悟新时代奋进力量。



非遗肉燕手作香

57日下午3时,同学们走进福州非遗肉燕工坊,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了解肉燕背后的故事,并亲手制作肉燕。

握枣木槌捶打精瘦肉时,"咚咚"声中肉泥渐成润白肉绒,掌心发麻却愈发力道均匀。揉面擀皮时,屏气将面团擀成透光燕皮,撒淀粉的手轻抖如落雪。包制时,馅料裹成飞燕状,指尖捏合间似捏住福州人的乡愁褶皱。

当亲手包的肉燕在沸水中浮沉,醋香混着葱花香扑鼻而来,忽然懂得这道非遗美食的灵魂:捶打是时光的力道,擀皮是岁月的耐心,包制是掌心的温度。咬开弹牙的燕皮,汤汁在舌尖绽开,原来传承不是挂在墙上的符号,而是木槌起落间与百年前匠人的默契,是面团在指缝间延展的生命力,是年轻味蕾与古老滋味的共振——这一口鲜美的肉燕里,藏着用双手焐热的文化脉络,让非遗在烟火气中重新生长出蓬勃的根系。


同学们通过故居寻迹,非遗传情,已在心中勾勒出立体的福州文化图谱。在青石板路上交换对历史的叩问,于古厝飞檐下畅谈文化传承的感悟,这场跨越千里的对话,在文化浸润中与心灵共鸣,在学子心间播下求知的火种,让跨越地域的共鸣,在续写中生长为更丰茂的枝叶。


撰稿人:七(4)班 黄希言、马安雅、宋维淏、周梓墨

摄影:郗浩博、高雅婷、家长志愿者

审稿人:高雅婷 刘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