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教务处工作计划

发稿时间:2022-08-02浏览次数:197

深入学研新课标致力构建新课堂

指导思想:

立足双减政策,结合《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校长室的指引下,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积极建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以课程文本为实践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以“聚焦核心素养,打造WISE慧学课堂”为主题,在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和教学质量。

重点工作:

一、联动理论实践,推进课程优化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呈现形式,是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育人方式改革最终要落实到学校中和课堂上,为了保证新课程方案和标准于91日起在学校正式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引领的学校课程领导委员会、课程审议委员会和课程咨询委员会,全面梳理分析本校在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分析学校特有的资源和条件,研究制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体系,让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促进学段衔接,实现贯通发展

立足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教务处以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探索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贯通,部门整体协同的一体化思想。

1.统筹规划幼小和小初衔接教育:优化一年级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方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有效落实一个月的准备期综合教育活动。继续做好幼小衔接的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和生活化。小初衔接注重在学科教学内容的适当拓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贯通指导。

2.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在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劳动、素养班和社团等课程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和接续,教育教学方式的互补,加强联合教研实效,达到课程的科学承接。

3. 中小学教学规范和管理衔接:教务处将修订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教师教学工作职责及要求等制度,明确教学规范和责任制度,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小学部将逐步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核心作用,明确岗位职责;中学部将扎实推进备课、教案的规范化和系列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三、聚焦课标新变化,助推课改再深化

新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引领课程、教学方式、教育评价改革等关键性的教育活动。教师作为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可依托以下7个维度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从使用教材到准备资源,从课时教学到单元重构、从知识点到学科大概念、从开展活动到学科实践、从结果检测到过程评估,全方面提升教学五环节的落实成效。

(一)备课

教师要明确角色的转化,鼓励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包或设计学习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学前自测,从而更好地获取精准学情。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备课资源,尝试由原先的教案转向学历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何以学会来设计学习内容和任务活动,开展以“学”为内核的单元整体备课。

建议教师在暑假和寒假期间以备课组为单位完成新学期各单元的备课任务,包含各教学单元每课时的教案、课件和作业设计。各备课组采取备课轮岗制,坚持在个备课的基础上,全体教师针对某教学内容进讨论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共同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惑和困难。

开学后在教研组和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加强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完善备课资料包(教案、课件和作业设计)。初中部在资料包中要体现每位教师的个性化思考和设计(在原教案中用红色字体标注);小学部继续加强自备教案的撰写以及共享教案的个性化修改。备课组一学期上交资料包2次,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一周上传教研组长,教研组长检查并填写反馈表后打包至教务处。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教务处每学期必须参加不少于8次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教研组长参加不少于4-5次的备课组活动,并进行指导和做好记录。

(二)上课

WISE的本义是充满智慧的”,二附校的 “WISE慧学课堂”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技术(Web-base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呈现“智慧就是探索” 的课堂教学理念(Wisdom Is Simply Exploration), 由智教慧学,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问题生成和解决的全过程,思维发展的动态过程成为贯穿课堂的主线。教师的“智教”体现在借助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创设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和学科探究实践活动,分析学生学习的数据报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慧学”体现在亲身经历知识的诞生和应用过程,在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WISE课堂彰显出课堂教学从“知识量”到“实践力”的根本转型。

教研组加强备课组建设,关注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建议各备课组坚持围绕单元进行集体备课,合理确立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业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般需要多课时完成,组内每位教师分工,依据不同的课时课型选择一节课上组内交流研讨课。 也就是备课组内有几位老师,就围绕1个或2个单元开教学研讨课。一学期备课组内每位老师都必须循环听课(分层学科可以跨年级听课),让每位老师都参与到“上课观课评课”、“学习设计-反思”的研讨过程中,真正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在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备课组长做好全程教学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过程的记录,一学期两次上交教务处。

(三) 作业

借助数字化丰富作业资源,改进作业结构:1.作业设计要注重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理解、掌握和应用,遵循四个原则即:基于课标、基于单元、基于多元,基于差异,适当增加开放性、情境性、体验式、项目化的作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和跨学科思维能力。2.各年级组严格落实“双减”政策,统筹协调控制作业量,班级每日、年级每周坚持做好作业公示。3.教师对布置的作业全批全改,并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学困辅导等形式及时反馈,鼓励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诊断。4.在教学实践中修订、遴选、补充和完善本学科资源库、校本作业题库,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

建议各教研组每学期初再次规范学生完成和订正作业的要求,以及教师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和辅导的要求。教务处将采取全面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等方式,了解作业设计和批改情况,进一步健全作业管理机制。

(四) 辅导

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培优和帮困这两项重要工作,各教研组要明确本学科的国家课程、素养班课程和课后服务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规划资优生和学困生的培养计划。鼓励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辅导的模式,为不同层次学生的特需学习提供针对性指导,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五) 评价

新课程标准新增了以素养为导向的学业质量,改变了以往以知识掌握的多少和深浅来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标准。学业质量与课程目标直接相连,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明确了学生在完成阶段课程学习后,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和表现特征的界定和描述,体现了教--评一体化的思想。

建议各教研组结合学科素养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评价的多元化、过程化和综合化:1.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观察、记录与分析的表现性评价和单元形成性评价,如学习态度、努程度、课堂学习表现、作业品质、成果展示、问题解决能、潜能发展等。2. 探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优化试题结构,提升命题能力,确立“情境”、“知识”、“问题或任务”在命题中的定位和相互关系。 3.教师尝试在过程性评价中收集多样化的评价信息,并基于数据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各教研组在9月底修订好本学科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并上交教务处。

四、学科实践促发展,学科融合提素养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是新课程方案的两大基本原则。以主题化、项目式、任务型等组织方式,“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是课程实施中深化教学改革的两大途径。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这次课标修订的一个亮点,也将是教学实施中的一个相对难点。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本学科立场,强调在本学科课程思维的前提下、在遵循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实现跨越,既引导学科教学的纵深发展,又引导学科教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并提出创造性的构想。10% 的课时为这样的纵深和拓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确保学科综合的育人价值。

各教研组积极开展学科活动,每学期要思考并尝试设计一次学科实践活动或跨学科主题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意识,尝试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加强教学研讨,推进“核心素养导向下WISE 慧学课堂”的教学改进行动

1. 强化专业支撑的创新教研模式

进一步完善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四级管理机制,明确工作职责,营造教研氛围。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立足高位,着眼标准,引领学科教学转型。教研组长履行好研究、指导、管理的工作职责,可以结合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教研工具开发,线上线下教研场域的互融等争创特色教研组。同时,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会催生不同学科的教师开展跨学科的联合教研,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术业务合作的教师团队。

教研组长每学期除了常规教研以外,至少组织4次主题教研活动,本学期重点组织组内教师开展学习新课标,投身新课改的主题教研和教学研究,围绕知识走向素养的“核心素养导向下WISE 慧学课堂””的教学研究。

2. 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比赛课

教务处拟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举办中青年教师的公开教学研讨活动,如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举办“文科组”40岁以下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则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举办“理科组”40岁以下中小学青年教师的教学比赛。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将全力以赴抓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

3. 骨干教师的教学展示课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校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每学年须开一节示范课或主题讲座(交流),每学年的9月份自主选择在第一或第二学期进行公开展示,由教务处联合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统一组织安排。

4. 促进教学研究的听评课

听课、评课是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分管校长、教务处坚持听推门课,并即时检查教师的备课资料(教案),每学期教师听本学科课不少于6节,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及教研组长听课不少于25节,并在线上即时完成课堂行为观察表。在各类教学展示之后,教研组长要组织开展相应的说课、评课活动,结合观察表,对课堂改进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议、诊断和反思,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课例研究。

5. 推广研究成果的教学研讨活动

教务处与科研室合作,组织外聘专家和校内教学指导委员会评选出优秀教案、优质展示课或优秀课例报告,开展一次全校范围的教学研讨活动,过程性推广课堂研究最新成果,在榜样和标杆的引领下,带动和推进“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WISE慧学课堂”的落地生根。

六、强化教学常规,优化教学管理

1. 聚焦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艺体、劳技课程群和缤纷社团

因班额数的增加,本学期在六七年级中,分年级开设艺术、劳技课程群,实行跨班选科和走班学习。 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的社团课程,做好某些年段的衔接和延续,传承学校一脉文化,实现共享和共赢。教务处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做好过程化管理和探索数字化评价的新模式。

2. 多元聚力助双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以落实减负为标,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体系。教务处每月定期完成随申办APP的课后服务报名工作,中小学资源共享,统筹设置课后服务课表,为学提供菜单式服务,满多样化课后服务需求,并加强对课后服务时段学科作业辅导、社团类课程、素养班课程的过程性监管。

3. 合力做好五年级及初三毕业班工作,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认真学习领会新中招政策,加强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和指导。五年级教师要加强家校沟通,抓实教学质量,为中学输送优秀生源。初三全体老师要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认真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加强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协同作战的优势,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共同研究毕业班的教学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方案。教务处将组织好9月初的历史中考、阶段质量测试和一模考等的考务工作。

4. 树立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效能

继续做好教务处的常规工作,如课务安排和调整、教材发放、教学常规检查与指导、学生的学籍管理、各类考务工作、教师教学档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及市区的各类检查、督导等,努力使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和数字化。

  

面对教育变革新形势,教务处将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校长室带领下,工作上保持高站位高效率,努力开拓创新,提升团队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勇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潮头,助力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复旦二附校教务处

20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