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一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中学部)

发稿时间:2022-10-16浏览次数:129

让核心素养落地

【指导思想】

本学期,数学组继续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坚守“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让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目标,依据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工作计划,立足生本研究,聚焦核心素养,遵循教学规律,以扎实有效的行动推动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位稳定,为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持续赋能。

  

【工作目标】

质量发展目标:明确价值取向,规范常规教学,推动质效双增

教师发展目标:遵循教学规律,投身改革实践,成就专业发展

学生发展目标:聚焦核心素养,丰富教育资源,鼓励自我成长

  

【举措途径】

一、以需求为原点,以问题为导向,在数字化转型实践中激发教师新动能

202111月,上海市教委出台《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为上海整体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赋能教育综合改革、革命性重塑高质量教育体系擘画了新的蓝图。我校也参了与此项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数学教研组将以师生的实际需求为思考原点,以教学的现实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数学信息化教学改革项目,让信息科技赋能数学教学,不断提高作业、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1.创新教育资源建设,开展定点研究。因疫情影响,原本上学期的“数学信息化教学改革项目”顺延到本学期,我们将在初一年级开展 “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以设计有效作业、打造有效课堂为突破口,让信息科技赋能数学教学全过程,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2.初步搭建题库平台,提供适切服务。初步搭建复旦二附校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题库平台,将已有的校本分层作业、试题、周末练习、阶段性试卷进行整合,对试题按照知识点、难易程度贴标签,实现教师端的题目查询、管理、组卷等功能,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

3.开展数据驱动分析,实现精准评价。我们将充分利用利用大数据技术伴随式收集分析学生日常学习行为和过程数据,使学情分析、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更加精准。同时,在教学设计环节、课堂练习环节、课后作业环节以及学业评价环节,利用题库平台所提供的学生个体的分析数据,有针对性地选取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题目作为例题、课堂训练题、课外作业以及阶段性测试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师课堂教学转型升级,也使教师实现结果导向的评价向数据驱动的过程评价转变。随之,逐步形成体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动态数字画像,实现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评价。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为核心,在规范教学五环节中保障教学高质量

20224月,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国家层面厘清育人目标,校准改革方向,优化课程内容。如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每个学科、每位教师的一道必答题。数学组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方向,围绕教学五环节的具体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行动,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提优补差的成效,构建健康有序、轻负高效的教育生态。

1.素养为导向的单元备课。新版课程方案全面梳理了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对许多实际问题做出了有效回应。特别是通过引导学习方式变革来改变“高耗低效”的课堂窠臼。基于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将继续从教材单元整体出发,深入挖掘单元内容背后的核心素养教学功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教学策略并重点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数学组暑期分工完成新学期各单元的备课任务,包含各教学单元每课时的教案、课件和作业设计;开学后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完善备课资料包。

2.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继续关注教学目标向关注学习目标转变;探索构建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助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方式;突出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生活联系,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学科实践教学、跨学科学习等。备课组确定一个单元进行集体备课,组内教师分工协作,选择一节课开展组内交流研讨。鼓励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创新实践,积累更多有思考、有价值的教学案例。

同时,为应对疫情的瞬息万变,做好线上线下并行的应急教学处理;关注上学期与本学期的教学衔接,对线上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效评估,并适时跟进教学实措。

3.提质为核心的作业变革。作业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评价诊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双重功能。作业不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的难点所在,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秉承“提质控量”的作业管理理念,继续以分层作业和分类作业为突破,在作业的完成方式、内容、要求等方面体现出弹性和选择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追求关注问题情境,强调综合运用,注重整体结构的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有意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架设思维支架,提供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有效协调作业时间,加强作业的内涵管理,持续不断地构建高质量的校本作业设计与实施体系。

4.融合为路径的学生辅导。学生之间较大的差异是数学学科教学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张志勇教授在《问道教育》中提到“差异本身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确实,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对教师集体性授课和个别化辅导的挑战,但也是促进 “教学相长”“生生相长”的重要动力。本学期,我们将通过整体设计与碎片化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借助线上线下相组合的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5.过程为引领的评价探索。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变化之一,是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和考试命题建议,从看重学习的结果水平,走向更看重学习的过程。本学期,我校将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学校评价功能特点,统筹处理好考试、作业、日常评价、质量监测等方面关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养成、兴趣激发和能力形成,科学全面评价学生,鼓励多元评价,落实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同时,鼓励教师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学情和教情,科学研判教学重难点,切实改进教学。

三、以学习为引领,以教研为方式,在催生教师专业化中构建成长蓄水池

数学组将通过“常态的教研组培训”和“扎实的教学研究”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进一步构画教师发展的梯队图谱,为每一层级教师的再成长提供平台和舞台。

1.以学修身,加强新课标研学。聚焦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新方案》和数学学科《课程标准》的变化,组织数学教研组、年级备课组、学科教师开展学习活动,深刻领会变化背后的内涵;积极寻找解读和推进新课标有效落实的课程资源,将新课程标准的专题模块学习纳入日常教研活动中。通过团队和个体的学习、分享、互动,对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并逐步转化成现实行动。

2.无痕渗透,加强小升初衔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加强学段衔接,强调“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数学组将围绕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加强五年级与预备班之间的互相听课(新课标中的第三学段),了解相关内容与授课方式,注重学科教学内容的适当拓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贯通指导。

3.延展连通,加强跨学科学习。跨学科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现实生活的观察和问题解决。如数学核心素养中提到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思维分析思考现实生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很复杂,需要学习者从其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解决之后再返回到具体生活中去。我们将充分利用10%的课时,以某一研究问题为核心,设计一次基于数学课程思维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尝试体现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4.引爆潜能,唤醒发展性自觉。鼓励、帮助、支持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展示活动,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骨干教师教学展示课、推广研究成果的教学研讨活动等,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助力每位教师成就教学新高度。

四、其他工作

1.丰富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关注素养班、提高班的教学内容与常规教学的自然衔接和有效融合,进一步优化数学素养班、提高班的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品质。以落实减负为标,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尝试新的辅导模式,进一步完善课后作业辅导体系。

2.推进初三教学,切实提升学业质量。2022届的中考试卷给新初三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三位教师任重而道远。新初三备课组开学初即需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加强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加强习题的精选、精练、精讲,注重学生错题积累和纠错工作,有效落实资优生的提高和学困生的辅导工作。认真做好每次阶段测试和区统考的质量分析、学情分析,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研组内继续以往的传统,组织新老初三的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其他教师共同参与,发挥团队作战、协同作战的优势,齐心协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